当七月的声声蝉鸣遇上湘西的山间晨雾,我与湖南开放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定格”乡村振兴促进团其他五十余名志同道合的伙伴,共赴湘西州泸溪县五德村,开启一场数字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实践探索。充实难忘的下乡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家政策的温暖与力量,也更加明确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扎根乡土“有态度”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五德村,我们参与农田劳作、调研乡村发展现状、开展教育帮扶和科技助农。听闻我们来乡野采风取景,一位老爷爷主动做起了我们的向导,为我们热情推荐这里的打卡地。在与他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国家政策在基层落地带来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我也体会到了村民们对土地的深情眷恋,更感受到乡村振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定理想信念,以“眼有活、心有光、脚有泥”的态度,在广袤的乡野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答卷。
知行合一“长才干”
暑期“三下乡”活动是一次筑梦基层的实践锻炼,它将课堂延伸至广阔田野,引导同学们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我和同伴扛起相机走进田间地头,真正实现了“从书本理论到拍摄现场”的跨越。无论是辅导留守儿童功课,还是协助村委会开展政策宣传,抑或是参与农产品宣传片的拍摄,每一个实践环节是对我所学专业知识的考验,更锻炼了我的沟通、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心怀家国“敢担当”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我多次被他们坚韧不拔、勤劳朴实的精神所打动。佝偻着背运送烟草的大姐,一直笑着面对镜头与我们唠家常,诠释着“汗滴禾下土”的宝贵真知。一些乡村青年选择返乡创业,努力用新理念、新技术改变家乡面貌。这让我反思: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心怀“国之大者”,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三下乡”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肩上的重担,也启迪我要在勇敢追梦的路上守住初心。
服务社会“练实功”
活动中,我们发挥专业特长,完成主题墙绘、宣传视频、主题讲座、农户走访调研及大米包装设计,并通过校内平台与相关媒体平台传播成果,提升了五德村的影响力。即将告别时,村民们热情地向我们招手,给我们展示他们在墙绘作品前拍的照片。他们的满脸笑容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基石,更是服务社会的有力支撑。今后,我们应主动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以专业能力回应现实需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此次“三下乡”实践让我真切领悟到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也在团队成员的齐心奉献中收获了成长。我相信,当青春深扎乡野,知识的微光融入烟火日常,必将照亮美丽乡村的振兴前程。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坐标始终闪耀在神州大地上!
原文出处: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8/30116842.html
一审:吴铁坚
二审:谭颖
三审: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