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及对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思政课,高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全力打造我校“移动”思政课教学品牌,推进学校社会一体“大思政课”育人工作格局,5月13日至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应君、副院长谢爱莲、袁双龙,部分思政课教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学社”部分学生一行赴娄底市新化县罗盛教纪念馆和油溪桥村开展“移动”思政课教学,共同感受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气象。
师生一行首先来到位于新化县城的罗盛教纪念馆。提起罗盛教,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回忆起那个在抗美援朝期间飞身跃入冰窟,勇救朝鲜落水少年崔莹的年轻战士,那个在数九寒天里向着冰河义无反顾纵身跃下的年轻身影从未走远,直到今天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们精心准备了一堂“移动”思政课,由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获得者陈艳婷老师主讲,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学社”的学生一同参与讲解,共同讲述罗盛教烈士的生平事迹和伟大精神,一起诠释“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的“移动”思政课主题。
图为思政课师生在罗盛教纪念馆开展“移动”思政课教学
第二天,师生们来到了新化县油溪桥村,一幅至美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引人入胜。在2007年,这里还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村级负债4万多元的省级贫困村。可让人没想到的是,2019年油溪桥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2020年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当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中间“蝶变”的密码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参与乡村振兴的激情,师生们认真的观察、感受、品悟和学习。
油溪桥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们热情接待着来自省城的师生们。在油溪桥村,师生一行实地参观了文化长廊、资料室,观摩了村级服务平台操作,观看了乡村建设记录片,详细了解油溪桥村各项发展变化的取得是得益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方针政策的深度实践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参与。在村部,双方共同开展了“学习贯彻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座谈会,油溪桥村党总支书记彭育晚向师生们作了精彩的经验介绍,揭示了油溪桥村多年来山乡巨变的答案,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积分制”。积分制贯穿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全过程,自从实行“积分制”以后,全村人激发了当家作主的热情,纷纷主动投入乡村建设和管理当中,把村里事当家里事来做,把自家事与村庄建设、村庄形象相联系,为将深藏闺中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而团结奋斗,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村治理为抓手,以共同致富为目标,文旅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途径。
图为油溪桥村负责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在座谈交流
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在认真学习油溪桥村党建工作经验
刘应君在座谈会讲话中对油溪桥村发生的蝶变尤为赞叹,对村民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干劲深表敬意。他表示,这次带领思政课师生来学习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感受新时代乡村的美好生活,将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带来鲜活生动的素材,是大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乡村基层接受教育的一次难得机会,是学校与地方共同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他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乡村田野间,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就支部共建与实践基地挂牌达成一致共识。
通过两天的学习和调研,师生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决心要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积极践行知行合一,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贡献一份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将继续组织开展红色研学和乡村调研活动,为打造更多“移动”思政金课和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注入更多精彩内容,不断展现学校思政课建设新形象新作为。(文/图 郑文)
一审:梁馨予
二审:谢爱莲
三审:刘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