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我校思政部教师赴贵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日期:2018-09-07  发布人:myadmin  浏览量:10

  在学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制度化,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围绕“追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实践活动主题,全体思政教师于8月17日-25日赴贵州赤水和遵义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接受红色教育,感悟革命精神。

此次红色之旅的第一站是古镇丙安。丙安古镇地处赤水河下游,背倚青山,三面环水,只有一条赤水河可到古镇城门之下,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如今一座铁索吊桥连接赤水两岸,就在距桥柱不远的公路旁,立有一块石碑,上刻“丙安红军渡口”。走过吊桥,我们来到了红一方面军团陈列馆参观学习,这也是红一军团在全国唯一的纪念馆。1935年1月25日,按照遵义会议制定攻占赤水县城的战略,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部及红二师占领丙安,指挥了丙安、黄皮洞、风溪口、复兴场等战斗战役,从此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伟大序幕。走在丙安古镇刻满沧桑的石板街道上,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历了那段红色传奇。


  红色之旅的第二站,我们来到了位于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这样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四渡赤水也受到毛主席本人的肯定,四渡赤水纪念馆正门的大型浮雕上就有毛主席手书的“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最得意之笔”几个大字。浮雕的主体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以及张闻天等指挥四渡赤水战役的关键性领导人的雕像,雕像的背景以写意的手法表现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时大气磅礴的场面。四渡赤水纪念馆分战史陈列和辅助陈列两部分。战史陈列翔实地再现了红军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四次飞渡赤水河取得战略转移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分为土城战役、四渡序曲,一渡赤水、扎西整编;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虎离山;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等五个篇章,凸显了四渡赤水的“神”与“奇”。在纪念馆中一边参观着一幅幅老照片,一边倾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了红军当年的生活和战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我们追忆革命先烈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是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将长征精神继续弘扬下去。


  红色之旅的第三站便是遵义会议的旧址。遵义会议会址在遵义市子尹路,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我们进入展馆,大量的图片、实物和复制品带着我们穿越了83年的历史烟云,将我们带回到决定中国革命前途的危急关头。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遵义,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围绕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以及被迫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激烈讨论,会议决议否定了以博古、李德为主的错误军事领导,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听完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我们走到会议旧址旁的广场上,凝望着这座青砖黑瓦、典雅别致的官邸,回味着这段荡气回肠的往事,我们深刻领会到了这次绝处逢生的会议所体现的精神——“实事求是”。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开学典礼上说过: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这一论断正是对遵义会议前后这段历史的恰当总结。在会址前,我们表示一定努力把遵义会议精神带到工作中,撸起袖子,俯下身子,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走好共产党人新的长征路。


  从遵义北行,便到了息烽县,著名的息烽集中营就隐藏在城南的山坳中。抗战期间,贵州息烽集中营、重庆渣滓洞、白公馆、江西上饶集中营是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四座秘密监狱,其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关押最严的就是息烽集中营。在这座人间炼狱中,曾经关押过著名的爱国将领杨虎城与夫人谢葆真及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还有原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共产党员车耀文、张露萍、红岩小说中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小萝卜头及父母。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余人。面对敌人的种种惨无人道的酷刑,革命志士们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用生命践行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价值取向。在阴森恐怖的刑讯室“猫洞”前,我们献上小花,伫立默哀。据说当年军统特务们选择息烽作为集中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息烽”有熄灭革命烽火之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星火最终燃遍了神州大地。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革命年代虽已远去,但红色基因却已沉淀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短短几天的参观考察,使思政部全体教师深受震撼,获益良多。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发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增强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