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 育人才
——“二十大”报告学习心得
周可宝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博大精深。作为一名大学教育工作者,我多次学习了报告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报告统筹了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工作,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专章进行整体论述、作出整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如何打好基础,培养战略定力,为国育才,为党育人,这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三项支撑性资源中,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地位更加凸显。我认为要培养好人才,要回归大学的本源。而大学回归本源最重要的就是要“明明德”,这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
一、“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重要方法。“明明德”就是要去除内心的贪嗔妄念,弘扬内心善良光明的德性。这是《大学》首章提出的纲领,是人才培养的最最重要的本质要求。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他把“传道”放在首要位置。在他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授业解惑”,而是“传道”。这里的“道”就是“明德”,就是人的本性。“传道”就是要“明明德”,把人的初心本性发挥出来。每位教师如果尽力把自己和学生的初心本性发挥出来,就是让自己和学生做到了“明明德”。
二、“明明德”的本质就是“率性”。《中庸》里讲的“率性”,就能得“道”。难怪《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进一步说明了只要保持人的初心本性,并把它发挥出来,这样的人,到哪里都是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回归“大学之道”,助力学生“明明德”。我想这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