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工作】经管学院2020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日期:2020-04-16 17:36:45  发布人:ddwyjgxy  浏览量:1250

经管学院

2020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和就业心态,更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我们特进行了本次的调研。由于疫情原因,本次调查问卷在网络上进行,其中有效问卷共401份。问卷回收后,我分别进行了数据的整理、处理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52.87%的人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而积极实习争取转正。19.45%的人准备升学/应征入伍。16.46%的人刚辞职,准备找新工作。11.22%的人不清楚情况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看来许多人对这一问题没有偏离现实。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知识,严峻的形势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基本情况   

1、 毕业后去向

从针对同学们毕业后去向的问题4的调查结果看,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同学为62.09%,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占21.2%,而自主创业的同学则有3.99%

2、工作所能接受的月薪   

在被调查的同学中,1.75%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元以下,48.13%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30004500元之间,50.12%的同学对工作的月薪期望值在4500元以上。

通过调查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本次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现总结如下:

1、直接就业是首选,选择升本占比例也很大,随着近几年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生想升本想有更高的学历人数逐年增多,问题4的调查结果则从侧面反应出这一现实情况。21.2%的同学选择“升本”,不排除其中有部分同学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62.09%的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可以看出在能够就业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能够就业早日进入社会的。

2、就业薪酬期望较高。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工作月薪的期望值在4500元以上的同学占50.12%,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过于高估,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月薪能够得到更高更好的待遇,超出了自我价值的评估,就业不大乐观。

3、大学生对于专业对口的要求降低。在对求职中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82.54%的同学认为找工作不一定考虑专业对口问题,视情况而定,11.97%的同学认为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5.49%的同学不想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于就业情况的认识很客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自己未来道路的发展不过于拘泥于本专业。

 

三、建议和对策   

1、大学生应夯实基础,努力提升自己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平日里就早做准备,认真学习提升自己的同学,对自己以后的就业还是很乐观的。所以,我们认为就业难,难在很多同学在大学里并没有对自己进行过规划,虚度了大好青春,等到毕业之际才意识到自己学无所成,从而对自己求职缺乏信心。因此,我们同学应早做准备,在校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充分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在锻炼中学会与人交往,早日融入社会。

2、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我们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还是热衷与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就业。然而,以上地区僧多粥少,失业也就在所难免,于是才会出现目前的结构性失业。我们发现,实在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的进程中,小城市、乡镇等地急需人才,小型企业、私人企业都求贤若渴。因而,我们大学生如果能切实的改变自身观念,树立基层意识,相信就业还是不会很难的。

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同学面临就业时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缺少指导。因此,我们学校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也要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同学们从长计议,早作准备。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推进高校教育改革。从以前的注重课本理论,逐步走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轨道上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4、政府部门要改善和规范就业市场,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放开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