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栏
“学不止、思不怠、研不懈、写不停”
——专访湖南开放大学(原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校友周发源
受访人物:周发源,湖南澧县人,一九五五年生。籍贯湖南湘阴县(今汨罗市),中共党员。湖南开放大学(原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校友。
湖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研究员。湖南碳达峰碳中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优秀专家。湖南省人民政府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委员。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曾任《湖南社会科学》《船山学刊》主编。
著有《邓小平决策思想研究》《直击官僚主义》两部专著,《源道》文集四卷,主编参编著作七十余部,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党建研究》《党校论坛》《内部文稿》等报刊发表文章三百余篇。主持省级以上课题近三十项,参与二十多项。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特别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五项。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但因高校数量有限,仍有大量求学者被阻隔在大学门外,国家决定,另辟蹊径在全国开办广播电视大学。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由此诞生,1979年首次招生,学员便有万人之多。
1982年,一位名叫周发源的青年,以常德地区文科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湖南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澧水畔到沅江边,周发源在湖南电大迈出了“扭转命运的关键一步”,开启了由工人向知识分子身份转变的重要阶段。三年的电大学习,给周发源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和思想基础。198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理论班,2009年,出任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如今,周发源在已过花甲的年纪“学不止、思不怠、研不懈、写不停”,以实际行动将电大“让学习伴随一生”的校训发扬光大!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湖南开放大学(原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校友、湖南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湖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南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周发源,与其一同回忆求学电大的珍贵经历,畅想开大发展的美好未来。
“扭转命运的关键一步”
在电大学习期间,周发源有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1984年暑假,他与同学去张家界游玩,登山途中有感而发,创作了一篇题为《黄狮寨看日出》的散文。文章大气磅礴、引人入胜,全文发表在1984年第2期上海《旅游天地》杂志上,周发源也因此收到一笔十几元的“不菲”稿费,于是他用这笔钱请全班同学吃了一顿饭。这件事在学校引起不小轰动,在同学之间掀起一股“创作热”。
周发源珍藏着在电大学习汉语言文学时的所有笔记本和作文本,作文本上字迹工整,满篇都是老师认真批改留下的红色字迹。周发源认为,很多同学之后在不同行业和岗位取得不俗成绩,电大的培养功不可没。其一是学校设计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涉及中外历史知识、古今中外文学知识、汉语言知识、写作技巧等;其二是有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师,上电视课的主讲老师大多是来自北京的年富力强的顶尖名师;其三是开放包容的教学管理理念,老师们经常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充分讨论,尽情交流看法、抒发感想。
周发源感慨道:“电大学习对我人生来讲,是有奠基意义和开创作用的。电大三年的学习,为我1985年考上省委党校本科班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我扭转命运的关键一步!”
“要有明确的目标追求”
回忆了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周发源强调,不论学习还是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追求,才会有所成就和收获。
他认为,人要有明确的人生信念和目标,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人生目标可概括为三步:第一是自食其力,养活自己,不给国家和社会添麻烦,这是最低要求;第二活得有尊严,能够影响和帮助身边的人,不断自我完善,这是基本要求;第三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党、为民族、为国家争光,这是更高的要求。
“而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不断的勤奋和努力。”周发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时说,人群中有天才,但是属于极少数,绝大多数天赋相近,成功与否、成就大小,与勤奋努力地付出多少成正比。“没有躺平的命,那就奋力奔跑”“即使是有一定天赋的人,也必须靠勤奋努力才会取得超过一般人的成就。”他说,“自强不息,才能厚德载物”。周发源用鲁迅的一句话总结道,“我哪里是什么天才,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工作。”
“开放、创新、为民”
2019年,伴着新时代的步伐,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更名为湖南开放大学,肩负起远程开放教育先行者的光荣使命,承载着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标志着湖南开放教育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周发源认为,开放大学是全国“最大”的大学,教育优质资源集中,办学创新潜质突出。谈及如何在新时代办好开放大学,周发源建议,学校可以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一是突出开放,着眼社会和市场需求。既要培养精英,也要为社会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开放大学的教育要更多地满足不同类型学员的精神追求,更好地对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发展规律。二是突出创新,紧扣时代发展。可以从管理上创新、内容上创新、方法上创新,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标准,对标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做到你有我有,你无我有,你有我特,强化服务型教学能力。三是突出为民,办出自己特色。开放大学要站在服务群众的立场上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能纯粹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应该走出去、广交流,树立践行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
(本报记者 文/郑阳 陈思伊 图/学生记者 张宏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