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副省长李友志的明确指示和亲切关怀下
横亘校园30年高压线终入地,学校安全发展拓新间
新学期伊始,返校的师生们惊喜地发现,横跨我校校园教学和生活密集区上空的高压线不见了。原来,这段被电力部门称为“树雨烟浦110kV 电力线018#”、横跨校园30年、长达500米的高压架空线路,在副省长李友志的明确指示和亲切关怀下,学校和有关部门抓紧施工落实,已于日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走校园地下安全穿过,学校发展和师生安全不再受其制约。
这段高压线是老校园的产物。1984年,湖南电大在烂泥冲莲花山选址建校,当时校本部以管理为主,学生较少,建筑物不高,高压线横跨校园的影响不明显。随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校园内已有数千师生,其中5650平方米的校园面积却仍处在电力保护走廊之下。加之学校地势较高,形成了天然高密度落雷区,曾多次发生总机房、计算机房、监控系统被雷击损坏和高压线因雷击断线跌落操场的现象,110千伏高压线成了全校师生最大的安全隐患。由于高压线是取斜线横穿校园,学校的用地受到影响,建设规划也极难实施。近年来,学校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将该段高压线路改道入地,但一直没有解决。
2014年7月25日,副省长李友志来我校调研,听取了学校发展情况汇报。对横跨校园高压线入地问题,他明确要求省电力公司、国家 电网长沙供电公司支持解决,将该段高压线沿芙蓉南路、韶高北路入地敷设并写入了《关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建设发展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湘府阅[2014]50号)。随后,学校后勤基建、计财、审计部门立即行动,和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长沙供电公司、长沙市电业局、长沙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进行调研规划、方案论证和设计施工。
“尽管有省领导的要求和相关会议纪要,但要真正落实高压线入地目标并在项目实施中使学校受到的影响最小、价值收益最大,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勤基建处处长彭茂丰介绍说。
首先,该段高压线沿芙蓉南路、韶高北路入地敷设一开始在技术上就卡住了。由于沿芙蓉南路、韶高北路(新姚路)管线复杂,且在芙蓉路与万芙路十字路口有地铁二号线通过,电缆从该处地埋穿过实施难度大,工程量巨大,造价极高,经论证改为从校内经教工宿舍区通过。
力争“入地后终端塔”的有利位置。电力部门一开始的设计方案是将改造后的电缆终端杆建在校内现在的学生超市处。但是,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距66千伏及以上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周围10米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取土、堆物、打桩、钻探、开挖等活动。如果把电缆终端杆放在校内,势必制约学校今后的用地和发展规划。后勤基建部门的同志在书记、校长的指导下,在分管校领导的现场踏勘和具体组织下,与电力、规划、市政、城管、电信、环保等部门开展了长达半年多的反复沟通与协调,终于在今年4月初达成了电缆终端杆建在位于万芙路和规划中的肖家冲路交叉口道路中线起始点上的一致意见和实施方案。“其中的艰辛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述”,参加过协调谈判的同志感慨万千。
采用“项管拉线”科学施工方式。此段高压线入地工程总线长3000多米,包括2个回路,共6根电缆。电力部门一开始认为原地下管线不明,设计采用明挖地沟敷线方式,该方式将破坏学校原有的道路路面和房屋结构。为此,学校提出能否采取全段“项管拉线”的施工方式,即用水平钻机钻孔牵引管道,而不开挖地面施工。后勤基建部门多次找电力部门内部设计、杆迁、维护等职能口协商,获得了采用“项管拉线”施工方案的支持,施工进度也大大加快。
全力破解施工技术难题。自5月6日工程正式开工以来,后勤基建处的工作人员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始终坚守在施工现场。在项管一开始就遇到沙石地质问题,刚通的管路由于上部沙石垮踏而堵塞,一度面临“项管拉线”施工方案失败的风险。后勤基建处在分管领导带领下,与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研判,通过逐步扩大管径与注入快速固化液的方法,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在电缆终端杆位置施工时,又碰到路灯管线、电信和城通光缆问题,通过紧急与路灯所、电信公司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商,确定了路灯管线和电信光缆的移改方案,工程才得以继续进行。施工期间恰逢长沙的雨季,再加上高考和中考期间不得施工,施工进度受到影响。学校和施工方多次协商沟通,加班加点,抢抓进度,基本上实现了原设计的施工进度。
高压线入地后,雷雨天师生无需再为头顶上的高压线提心吊胆。校园建设容积率2.5和建筑高度100米的校园规划得以实现。正在建设中的学生公寓高度不会因高压线而受到影响。校园中的树木也不用每年长到规定高度就被“砍青”……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基础进一步奠牢了、更好了。(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