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学子心,依依母校情。7月3日,我校8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作家刘跃苗、谷静和在校生、青年作家罗尧清等聚会娄底新化,举行我校第一届文学创作笔会。我校老校长杜纯梓教授、副校长彭思毛教授以及学生处处长李晓燕、直属学院副院长刘新国等出席。李晓燕处长主持了笔会。
与会的老校友、电大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刘跃苗、谷静两位作家深情地回忆了31年前就读电大的美好时光,畅谈了各自的创作历程与收获。刘跃苗、谷静两位作家如今已是著作丰硕,在湖南省文学创作界占有一席之地。细数创作成果,他们始终难忘母校的培育之恩。身处特殊的年代,他们满怀强烈的求知欲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幸运地步入了电大。他们异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焚膏继晷地学习。寂静的山岗上、闷气的被窝里、行进的车厢内,都是他们的学习课堂。两年的时光,他们靠着坚韧和勤奋,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今日回眸那些铭心刻骨的往事,仍然激动不已。大学操练了他们耐苦的精神,培育了他们扎实而丰富的学养,推动着他们的创作与事业不断迈上新的高度。青年作家罗尧清生长在僻壤山区,中学时不信“乡村学生难得发表作品”的邪,发奋创作,在《散文》等重要刊物上屡屡发表力作。在创作的同时,他又毅然走进了养老事业这片新天地,以高度的使命感和事业心,撑开了一片崭新的蓝天。为了应对新岗位的挑战,他毅然选择了电大,就读开放教育扩充知识。
得知母校老师到来,老校友刘跃苗所在班级在新化的同学们纷纷赶来,举行82届学员联谊活动,与老师、同学共叙友情。联谊会在陆永华同学悠扬的手风琴旋律中拉开序幕,师生一起分享了学习和人生的收获,共叙电大情谊。老校友们一打开话匣,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一张张泪眼饱含深情,遗憾与欣慰、幸运与感恩,都沉淀在了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现任新化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的老校友姜世星专程赶来参加联谊活动并作了精彩的发言。他说,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求学者,他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求学路上充满艰辛,纯粹是求知的欲望驱动着他义无反顾地走进电大。是电大给了他人生经历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遇,系统的学习培养了他清晰的思维和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的人生找到了新的起点。对于母校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他连用四个“特殊”做了高度的概括:电大在特殊的年代,采用特殊的教育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特殊的人才,为填补当时人才缺口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老校友们对母校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身为电大学生无愧无悔的骄傲之情,令在场的老师们深感震撼,禁不住勾起自己遥远而清晰的记忆。老校长杜纯梓教授被校友们不甘落伍、求知若渴的精神深深打动,为电大拥有一大批品学兼优、卓有成绩、无愧于时代的学生而自豪,也为自己献身电大而无怨无悔。彭思毛副校长表达了对这次笔会及联谊会的感受,认为这次笔会与联谊会倾诉了同学情、师生情和电大情,展示了校友们奋斗的成果,激发了我们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热情与力量。希望大家好好珍藏着在电大那一段难忘而美好的记忆。李晓燕处长动情地回忆起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的情景。她认为,电大学生的学习史、创业史是一部辛酸史,更是一部奋斗史。
老校长杜纯梓教授为本次笔会做了总结。他指出,本次笔会具有四个特点:一是笔会的形式很轻松,且参加笔会的几位杰出校友的创作经历和成长经历对当今的大学生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作用;二是与会师生的发言充满了对电大的感激之情和对电大发展的期盼;三是笔会有助于提高电大学子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四是它为发掘电大学生的生活富矿、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提供了经验。他还指出,电大校友中有一大批有才华、有理想、有成就的文学创作者。丰富而独特的人生阅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加上在学校的系统学习,促使他们的创作才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挥。首届笔会是我校成立34年来的重要尝试,也在全国电大系统开了先河,意义深远。他对大家提出了三点希望,一要做有学养的文学创作者;二要有执着不渝的精神,积极追求人生价值;三要有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希望充分发挥文学创作奖的作用,真正做到以文会友,以奖励友。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途径,聘请有成就的校友担任主讲,设立作品展区,设立创作研究室等。
在这次笔会举行之前,老校友刘跃苗主动联系学校领导,表达自己“总想为母校做点事情”的笃诚意愿,希望捐资设立奖项,奖励文学创作的学生。省校接受捐赠,决定设立“跃苗文学创作奖”。这次笔会也就“跃苗文学创作奖”的评选办法进行了讨论。可以预料,“跃苗文学创作奖”的设立与评选作为一项创新性的举措,将为我校学生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吹来一股清新之风。(电大学生处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