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菜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校要闻
湘潭广播电视大学隆重举行建校三十周年庆祝大会
日期:2009-12-11 00:00:00  来源:[db:出处]  浏览量:4915


   

三十载传薪播火开拓现代远程教育新天地,万里程革故鼎新构筑全民终身学习大平台。1128日上午,校园内花团锦簇,鼓乐喧天,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湘潭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校庆庆祝大会在学校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央电大发来了贺信。省教育厅党组成员、考试院院长陈最华,省教育厅副主任督学周德义,省电大正校级督导曹利君,省电大党委副书记刘演林,省电大原党委书记张孝国,中共湘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巧艺,市人大副主任蒋国梁,市人大党组成员李江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健全,市政协副主席刘建湘,湘潭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邓永忠,老领导谭景阳以及在潭各高等院校、兄弟市州电大分校和行业分校、各部办委局、企事业单位、市直学校的领导和代表,湘潭电大历届校友、离退休老干部、在职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共600多人出席大会。大会由学校党委书记易建辉主持,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

庆祝大会首先由工作人员宣读了中央电大的贺信。贺信中说,湘潭电大建校3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非学历教育培训达10多人次,为服务湘潭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湘潭电大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学历和非学历并重、办学与服务并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当地远程教育中心。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健全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湘潭电大30年来不断转变办学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成为了我市教育体系中充满活力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生力军,为服务湘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希望湘潭电大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思路,强化改革创新精神,以管理兴校为抓手,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以强基固本、内涵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争取早日迈进全国一流远程开放大学行列。

湖南电大党委副书记刘演林在讲话中指出,湘潭电大在湘潭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学宗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均居全省电大分校的前列。他希望湘潭电大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加快建设并不断完善以电大为依托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为推进湘潭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杨铁桥作了重要讲话。他说,30年来,湘潭电大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大与地方经济和市场建设结合的力度,形成了“一体两翼”、“一主多元”的办学特色,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湘潭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希望湘潭电大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终身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长沙电大党委书记胡党生代表兄弟分校致辞。他说,湘潭电大办学3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也给教育界的同行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办学经验,值得兄弟电大学习。他表示,期待在今后的办学中能与湘潭电大加强交流和合作,互相砥砺,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共创我省电大教育的美好未来。

在庆祝大会上发言的还有毕业生代表谷静、教师代表罗艳芬,他们分别从师生的角度深情地回顾了湘潭电大30年的风雨历程。

校长左泽文代表学校致辞。他在报告中回顾了电大30年办学历程,全面总结了办学30年来取得的各项成就。他强调,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要认真总结经验,继承优良传统,狠抓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能力与水平;坚持以服务终身教育为己任,做大做强开放教育,发挥学历功能,做特做精继续教育,发挥非学历功能,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大平台,发挥公共服务功能,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优质便捷的学习服务;坚持改革创新,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努力把湘潭电大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国内一流的远程开放大学。

  庆祝大会上还表彰了一批“电大创业功臣”和“电大英才”。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正云宣读了表彰通报。学校党委书记易建辉、副校长赖宇庭被省教育厅授予“电大创业功臣”,谷静等14名同志被授予“电大英才”。田衣等10名同志被湘潭市人民政府授予“电大创业功臣”,邓晓峰等30名同志被授予“学子英才”。市领导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庆祝大会正式议程结束后,举行了湘潭电大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文艺演出。当晚,在学校报告厅还举行了“阳光校园——湘潭广播电视大学建校30周年文艺汇演”,文艺汇演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以欢歌热舞、诗朗诵等形式为湘潭电大庆祝生日,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湘潭电大校庆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