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创办30周年前夕,由省电大组织大批专家开发的我省第一个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湖湘学习广场”,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即将推出的“湖湘学习广场”,对于爱读书,会读书的湖南人,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大喜讯。届时,借助计算机网络、卫星网络、数字电视、广播、光盘等现代技术手段,每一个湖南人——无论你是在职工作人员,还是学生、军人、社区居民、农民,甚至其他特殊人群,都可以步入“湖湘学习广场”,“随时随地”享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终身教育这个有些陌生的词汇,将实实在在与我们的生活连在一起。
新形势 新跨越
在高等教育还只是属于少数精英的年代,“电大”曾经是一所诱人的教育殿堂。不知有多少无法跨入普通高校门槛的人们,通过电大得以完成大学教育,并从此开始人生和事业的新里程。据统计,电大开办以来,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0万人,中专毕业生10万余人,非学历培训200多万人次。电大为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大为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贡献了1.7个百分点。这个并不起眼的1.7个百分点,却是其他任何一所普通高校无法企及的。
然而,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老字号”和曾经的高校毕业生大户,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当高考录取率超过50%,电大又悄然被人们淡忘。不少的“80后”、“90后”对电大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还以为电大就是培养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等人才的影视大学。如果固守昔日的“一亩三分地”,电大似乎已不可复制昔日的辉煌。
如何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开放教育,我省电大人瞄准了终身教育体系这片广阔的天地。在我省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电大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自主性以及远程、网络化传输等特点,是任何其他传统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而这些特点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要求实现了“无缝对接”。电大“华丽转身”,舞起我省终身教育的龙头,开始了新的跨越。
新网络 新天地
30年累积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经验已让电大成为我省不可小觑的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
“天网”(卫星电视网)、“地网”(计算机广域网)和“人网”(遍布全省的组织系统)完备,省电大校长杜纯梓向记者这样生动地概括电大人引以为傲的远程教育系统。现在省电大下设21所市州、行业和企业分校,132个县级电大教学站点。电大的触角已延伸到乡镇和街道社区。省校建立了由2条100兆专线连接互联网的万兆校园网,通过34条专线与各市州分校连接,形成全省电大系统计算机广域网,依托校园网建有双向和单向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省校和各分校及部分县级电大工作站安装了远程教学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视频点播、网上直播、双向视频交互、网上招生、网上考试、网上学籍管理及其他教学与教学管理服务。“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终身教育的理想,通过电大远程传输系统,已成为可能。
终身教育需要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库支撑。如何引进优质资源,有效整合、改造现有资源,建立可以共享的终身教育资源库,电大轻车熟路。30年来,电大与各类学校早已打破了资源共享的壁垒,许多专业和课程,电大都可以在全国范围挑选最好的教材,聘请最好的老师,采用全国最先进的方法教学。资源共享这一电大教育的亮点,正契合终身教育的要求。
新平台 新模式
在我省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机构中,电大不仅开办时间最早,而且所占份额最大,目前已成四分天下有其三的局面。
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蓝图后,省电大对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积极参与省里有关政策规划制定,迅速启动项目建设。他们正在建设的“湖湘学习广场”得到省教育主管部门肯定。这个平台在传统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基础上,还将数字电视技术、移动学习技术、流媒体技术嵌入其中。学习内容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学历教育,也涵盖学前教育、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等各类非学历教育,还包括社区教育、残疾人教育、老年人教育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学习的方式采取现场面授、远程教育等灵活互补的开放形式。有专家表示,“湖湘学习广场平台”为探索具有中西部省份特色的远程教育新模式,促进我省“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转自《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