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菜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校要闻
中国电大报整版报道田耳事迹
日期:2008-10-10 00:00:00  来源:[db:出处]  浏览量:194


   

  编者按:田耳,99届电大毕业生。这位曾经炎炎夏日在吉首街头卖空调,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卖文为生的湘西小伙,最终成为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和湖南首位以原创作品获得该奖的作家。从小形成的阅读习惯、强烈的创作欲望、对语言文字的孜孜以求,最终造就了他今日的成功。本站现转载《鲁迅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奖者》(该文发表在中国电大报2008年9月24日第9期),以励电大学子。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湖南电大毕业生田耳的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被评为优秀中篇小说奖。田耳是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和湖南首位以原创作品获得该奖的作家。几年来,他先后在《人民文学》、《小说选刊》、《青年文学》、《钟山》、《天涯》、《芙蓉》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作品。他的中篇小说《姓田的树们》曾获得“贝塔斯曼杯”第三届全球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奖。

田耳作为70年代后作家受关注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就读于湖南电大湘西民族电大分校的田耳,今年只有32岁,是沈从文先生的老乡。田耳1999年湘西电大毕业以后一度以推销电器为生,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小说创作,2000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发表一篇小说。但因其作品质量高,每篇都有独到之处,从不重复自己以前的作品,这仅有的几篇小说使他进入了文学评论家的视野,并成为《芙蓉》杂志社2005年力推的“新湘军五少将”之一。

  2005年以来,田耳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在国家重点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20余篇,并成为《人民文学》力推的重点作家。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田耳连续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短篇小说两篇,中篇小说一篇,这三篇小说均引起文学界的注意,被选刊转载三次,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年选一次,入选中国原创小说排行榜一次。在国内的70年代后作家里,受《人民文学》如此关注,也仅有田耳一人。

  如今田耳成为自由撰稿人,专事创作严肃小说,以在文学期刊发表为生。从事通俗文学创作,卖文为生的作家较多,但三十岁以下便靠写作纯文学吃饭的作家,实属凤毛鳞角。

  田耳的写作始于兴之所致,无心插柳,顺其自然地走上专业创作道路。1999年田耳从电大毕业以后,在吉首市五交化空调商场作推销员。在销售淡季,相对清闲的时候,田耳开始了写小说。第一次投稿便得到发表,对他鼓舞很大。但以后的几年里,他投稿并不顺利,偶尔发表。由于将其作为爱好,田耳仍乐此不疲,一到晚上便守在电脑前,以敲打文字抒写胸臆为乐事。经过几年的文字锻炼,田耳写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依赖大量的阅读,田耳的作品里总能找到新颖的、有价值的时代命题,甫一发表,就能进入评论家的视域。田耳的作品有责任感,有力度,也不乏叙事、结构技巧上的探索,所以广受各文学期刊编辑的好评,约稿不断。

田耳从小就是有名的书痴

  许多人都惊异田耳在短短几年里,就轻松地取得了这番成绩,其实田耳的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田耳从小就是有名的书痴,九岁开始在凤凰县图书馆办证借阅图书,逢到假期每天都要借阅一本,常读不辍。经年的积累,使他很早就形成了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由于喜读闲书,田耳耽误了学校里的课程,学业出现严重偏科现象,语文成绩在班里一枝独秀,高考的语文分列全县第一,总成绩却上不去。学业上种种变化,始终改变不了田耳的读书习惯。至今,田耳将写作的大部分收入都用来买书,每日必读一定量的文字。阅读对田耳而言,犹如吃喝,不可一日或缺。

  田耳自己认为,写作是始于阅读。他首先是个好的读者,慢慢地才成为一个作者。田耳1992年开始读小说,连年订阅《小说月报》,每期必读。他自己认为,写作之前的阅读明显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开始,读哪一篇小说都觉得好;几年以后,再读着杂志上的小说,就觉得某些篇什不是太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再往后读几年,像是把这一行的门道窥透了,他自己便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田耳获得的第一个与文学有关的奖项,就是《小说月报》的读者奖。他广博扎实的阅读,使他写作初始就呈现出非常好的态势。

  田耳23岁开始写小说,相对于同龄人,他进入写作的时间不算早,但写作之前,他已经有了厚实的积累,写作的几年里,仍显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良好的潜质,被行家一致看好。即使走上了职业写作道路,田耳一直谨慎写作,严格要求,拿出十二分认真对待自己每一个作品,不因发表的渠道顺畅而降低质量追求数量,或者转而从事通俗文学创作。写作是清苦的事情,加上文学期刊的市场销售情况普遍不好,国内期刊的稿费较低。因此,只有发自内心爱好文学的人,才能长期坚持写作,苦中作乐,笔耕不辍。田耳所体现出的与其年龄不符的平静从容,也深深影响着、激励着身边的文友。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评价说:“田耳有才华”

  2004年以前,田耳主要发表篇目和获奖情况为:短篇小说《胡子》,发表于《花溪》2000年2期,这是田耳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中篇小说《姓田的树们》获第三届贝塔斯曼杯全球网络原创作品大奖赛中篇小说奖,并收入小说合集《飞翔》(杭州出版社2002年4月);短篇小说《那年我家失火》,发表于《小说林》2003年2期;短篇小说《围猎》,发表于《小说林》2004年4期。

  2004年年底,田耳的短篇小说《郑子善供单》获第十八届台湾联合文学新人奖短篇小说佳作奖,是该年度惟一获奖的内地作家。作品受到台湾著名作家黄凡的高度评价。2005年,此小说还获得湖南省湘西州第二届沈从文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005年短篇小说《衣钵》发表于《收获》2005年3期。该小说入选《文艺报》2005年上半年新作推介榜,列综合第五,短篇第一(见2005年6月18日《文艺报》)。《人民文学》副主编、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撰文评价说:“我的一个同事反复告诉我,田耳有才华。现在读了《衣钵》我认为她说得没错,放下我的怀疑,我承认,这个湘西的年轻人至少让我感到了沈从文式的结实、绵长。” 2006年初,该短篇连续被《2005短篇小说年选》花城版, 《2005中国最佳短篇小说》辽宁人民版选载,在两本年选的序言部分,编选者都给予了该小说很高的评价。

  评论家洪治纲说:“田耳的《衣钵》要稍显特别。……作者不仅将两个男人之前的精神状态和言语方式把握得非常到位,而且在心灵的沟通上也是步步为营,从而李可最终理解父亲、敬重父亲甚至有可能选择父亲的衣钵提供了坚实的内在依据。”评论家汪政说:“我特别要提到田耳的《衣钵》,这是近年来少有的有趣而别致的小说,它对本土宗教生活进行了世俗而又诗意的描写。……这篇小说不仅关乎人的精神世界,它通过以大学教育和文字构成的大传统与乡村宗教这样的小传统的对比揭示了中国乡村生活的秘密,表面上大传统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实际生活中人们遵循的却是小传统所传承下来的秩序。……这么沉重而颇具学术的话题在田耳轻逸、从容、雅致的轶事传奇式的叙述中绝无一丝穿凿附会地表达出来了。田耳的叙事典型地体现了短篇小说家们在经验处理上的方式,回旋、腾挪,轻轻地一瞥,然而专注于尖细与深处,其实这尖细与深处更多的是我们的内心。”

以一部部的精品力作回馈读者

  2005年短篇小说《狗日的狗》,发表于《人民文学》2005年8期;被《短篇小说•选刊版》2005年10期选载; 被《21世纪年度小说选2005短篇小说》人民文学版选载。中篇小说《姓田的树们》,发表于《芙蓉》2005年4期;被《中篇小说选刊》2005年5期选载;中篇小说《重叠影像》,发表于《人民文学》2005年12期,被《小说选刊》2006年1期选载,《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6年1期选载。

  2006年,短篇小说《坐摇椅的男人》,发表于《人民文学》2006年4期,并入选首期中国原创小说榜(见《西湖》杂志2006年第七期)。著名作家薛荣评论说:“跟时代,跟生活也有关,但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以生命作底色的好作品。在小丁,老梁和晓雯之间,作者细致的笔触铺陈开了迷惘,失意,哀伤等情绪。奇异的是老梁的‘精神瘫痪’竟然吸引了小丁,并以婚娶的方式占据了空缺出来的摇椅。生命的代际戏仿和‘瘫痪’的延续,揭示了一个令人心悸的命题。”

  此外,田耳还在《芙蓉》《天涯》《青年文学》《联合文学》《江南》《文学界》《小说林》《文学港》等文学期刊发表小说若干,新创作的中篇小说即将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啄木鸟》等杂志发表。

  田耳从兴趣入手,有着深厚的积淀,又在不断地突破自己,以不断变化的面目昭示着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必将一步步走向艺术的纵深,以一部又一部的精品力作回馈读者,回馈生他养他的土地,回馈电大母校。